PptxGenJS Presentation

Published on
Embed video
Share video
Ask about this video

Scene 1 (0s)

[Audio] Ab Psy 第一堂 歡迎來到心理學的奇妙世界!這門課將引領你探索人類行為背後的複雜機制,從基本的概念到更深奧的理論,讓你深入了解我們為何如此思考、感受和行動。.

Scene 2 (20s)

[Audio] 本堂簡介 1.何謂異常? 2.分類與判定 我們將探索什麼構成了心理異常,以及如何區分正常和異常的行為。 學習如何運用DSM-5分類系統,了解各種心理疾病的定義和診斷標準。 3.文化與異常性 4.心理疾病常見程度 探討文化因素如何影響心理健康的定義,以及如何理解不同文化的異常行為模式。 深入了解心理疾病的流行病學,包括不同疾病的盛行率和相關因素。 6.資訊來源 5.異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探討心理學家使用的方法來研究心理疾病,包括實驗、調查和觀察。 提供可靠的資訊來源,幫助你深入了解心理異常和精神疾病。.

Scene 3 (1m 17s)

[Audio] 咩叫Ab Psy先? 心理疾病 難以預計 難以理解 思維異常 異常心理學主要研究心理疾病(mental disorder),例如抑鬱症、焦慮症等等。 這些疾病通常難以預計,而且表現方式多樣。 對於一般人來說,這些疾病的表現可能難以理解。 很多心理疾病都會影響到人的思維方式。.

Scene 4 (1m 49s)

[Audio] 何謂異常︰常見的指標 主觀痛苦 個人感受到的痛苦,例如焦慮、抑鬱、失眠等,是判斷一個人是否異常的重要指標。 適應不良 個人無法適應社會或生活環境,例如無法維持正常工作、人際關係出現問題,這也可能代表著異常。 統計偏差 行為或想法偏離一般人群的標準,例如過度害怕社交、經常出現幻覺等,可以作為判斷異常的依據。 侵害社會規則 違背社會規則或道德標準,例如說謊、偷竊、暴力等,也可能與異常有關。.

Scene 5 (2m 32s)

[Audio] 心理學聖經下(DSM-5)的心理疾病 DSM-5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 DSM-5 對精神疾病的定義 DSM-5 將精神疾病定義為個體的生物、心理或發展功能障礙,導致臨床上顯著的行為、情緒調節或認知功能障礙,並與痛苦或殘疾有關。也就是說,精神疾病不單純是一種個人內在的感受,而是會影響到個人生活品質和社會功能的疾病。 DSM-5 為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,是全球最廣泛使用的精神疾病診斷工具。它為臨床醫生提供了一套標準化的診斷準則,用於識別和分類各種精神疾病。.

Scene 6 (3m 19s)

[Audio] 2.分類與判定 分類系統的好處 資訊結構 促進研究 確定要解決的問題範圍 分類系統提供共同語言和標準化,促進研究和資訊共享,有助於理解精神疾病的多樣性。 分類系統為精神疾病提供框架,使資訊井然有序,有利於臨床實踐和研究。 統一的分類標準促進研究,幫助研究人員收集和分析資料,進一步了解精神疾病。 分類系統幫助確定精神疾病的範圍,為治療和預防提供更明確的方向。.

Scene 7 (4m 1s)

[Audio] 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減少對精神病患(mental ill)的偏見? 教育與意識提升 心理健康素養 與病患建立連結 理解精神疾病的生物基礎 與精神病患直接接觸可以建立同理心和理解,打破對他們的刻板印象,促進包容。 提升個人心理健康素養,有助於減少對精神疾病的誤解,建立正向的觀念和態度。 透過教育,讓社會大眾更了解精神疾病的真相,減少錯誤的認知和偏見。 認識到精神疾病是複雜的大腦疾病,就像其他疾病一樣,需要專業的治療和關懷。.

Scene 8 (4m 48s)

[Audio] 3. 文化與異常 文化因素造成 世界範圍內發現的疾病的介紹 某些形式的高度文化特異性的精神病理學 文化因素會影響人們對心理疾病的理解和體驗。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觀和觀念,這些觀念可能會影響人們對心理疾病的標籤化和治療方式。 有些心理疾病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,但表現形式和症狀可能因文化而異。例如,抑鬱症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,例如,在某些文化中,抑鬱症可能表現為身體症狀,而不是情緒症狀。 有些心理疾病只存在於特定的文化中,這些疾病通常是由文化獨特的價值觀和壓力引起的。例如,在某些文化中,存在一種稱為「文化結合症候群」的疾病,這種疾病是由文化特定因素引起的。.

Scene 9 (5m 47s)

[Audio] 4.Mental Disorder有幾常見? 1. 了解常見程度 2. 規劃資源分配 掌握精神障礙的普遍性,有助於消除對心理疾病的誤解和歧視。 了解精神障礙的盛行率,有助於優化心理健康服務的規劃,讓資源更有效地分配。 3. 促進早期介入 4. 促進研究 研究精神障礙的流行病學,有助於更深入了解這些疾病的成因、發展和治療方案。 了解精神障礙的類型和常見程度,有助於促進早期介入,及時尋求專業幫助。.

Scene 10 (6m 29s)

[Audio] 流行病學 研究疾病分佈 流行病學研究特定族群中疾病、失調或健康相關行為的分佈狀況。 盛行率 盛行率是指在特定時間點上,人口中患有某種疾病的人數比例。 發生率 發生率則指在特定時間段內,人口中新發生的疾病病例數量。.

Scene 11 (6m 59s)

[Audio] 流行病學︰常用詞意 終生盛行率(lifetime prevalence) 最普遍的類別(Most prevalent category) 終生盛行率指的是在某個時間點,一個人一生中罹患某種疾病的機率。例如,終生盛行率 20% 表示每 100 個人中,有 20 個人在他們一生中會經歷某種特定精神疾病。 最普遍的類別指的是在一個特定人群中,最常見的精神疾病類型。例如,焦慮症可能被認為是最普遍的精神疾病類別,因為它在人群中比其他類型的精神疾病更常見。 最普遍的個體疾病(Most prevalent individual disorders) 合併症(Comorbidity) 合併症指的是一個人同時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心理疾病的情況。例如,一個人可能會同時患有焦慮症和憂鬱症。合併症很常見,並且會使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變得更加複雜。 最普遍的個體疾病指的是在一個特定人群中,最常見的個別精神疾病。例如,在美國,最普遍的個體精神疾病是焦慮症和憂鬱症。.

Scene 12 (8m 2s)

[Audio] 美國成年人精神障礙類別和疾病的盛行率 焦慮症 情緒障礙 物質使用障礙 其他 美國心理健康協會(Mental Health America)的資料顯示,美國成年人中,有 18.1% 的人患有焦慮症,9.5% 的人患有情緒障礙,8.4% 的人患有物質使用障礙,還有 24% 的人患有其他精神疾病。.

Scene 13 (8m 29s)

[Audio] 治療 並非所有人都接受治療 有些人可能因為經濟、社會或文化因素而無法接受治療。有些人可能不認為自己需要治療,或者不相信治療有效。 絕大多數治療是在門診進行的 門診治療通常由精神科醫生、心理學家或其他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提供。患者通常會定期見面,討論他們的症状和治療計劃。 住院治療通常在精神科病房 住院治療通常用於嚴重精神疾病,例如躁鬱症或精神分裂症。患者可能會在醫院待一段時間,接受全天候的照顧和治療。.

Scene 14 (9m 13s)

[Audio] 精神健康的專家 多元化的專業團隊 整合評估 精神健康領域涵蓋許多專業角色,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貢獻。 每個專業人員都參與收集資訊,以建立完整的患者狀況描述,並提供有效的治療計畫。.

Scene 15 (9m 38s)

[Audio] 角色種類 精神科醫生(Psychiatrists) 臨床心理學家(Clinical Psychologists) 諮商心理師(Counselling Psychologists) 校園心理學家(School Psychologists) 精神科醫生是醫學院畢業的醫生,專注於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。他們可以開藥,並提供心理治療。精神科醫生需要取得醫學博士學位,並完成精神病學住院醫師訓練。 臨床心理學家專注於評估、診斷和治療心理疾病。他們使用各種治療方法,如認知行為療法和人際療法,來幫助個人應對心理困擾。他們需要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,並通過國家認證考試。 諮商心理師專注於個人、夫妻、家庭或團體諮詢。他們專注於心理健康和福祉,幫助個人解決個人問題、人際關係挑戰和壓力管理。諮商心理師需要取得諮商心理學碩士學位,並通過國家認證考試。 校園心理學家在學校環境中工作,為學生提供心理和學業輔導。他們評估學生的學習困難和情緒問題,提供個別和團體諮詢,並與家長和教師合作。校園心理學家需要取得學校心理學碩士或博士學位,並通過國家認證考試。.

Scene 16 (10m 55s)

[Audio] 5. 異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. 了解疾病 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疾病的症狀、盛行率和持續時間,例如疾病是急性還是慢性,以及伴隨的問題。 2. 找出病因 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疾病的病因和性質,例如它是由遺傳、環境或心理因素造成的。 3. 改善照護 通過研究,我們可以了解如何為患者提供最好的照護,包括治療方法、預防策略和生活方式的改變。.

Scene 17 (11m 33s)

[Audio] 6. 資訊來源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提供詳細觀察並描述特定個體,深入探討其行為、經驗和心理狀態,有助於了解複雜的心理現象和個人特質。然而,案例研究容易受到研究者個人觀點的影響,結果的普遍性也較低,需謹慎推廣到其他個體。 自報數據 自報數據是指透過問卷、訪談等方式收集參與者自身提供的資訊,例如個人的意見、態度、感受和經驗。此方法方便收集大量資料,但容易受到主觀因素、社會期待和記憶偏差的影響,需要結合其他方法驗證其準確性。 觀察法 觀察法是通過直接觀察參與者的行為,收集相關資訊,例如觀察社交互動、表達方式、生理反應等,而不直接詢問他們。觀察法可以提供更客觀的資料,但也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觀解讀的影響,需要使用客觀量化指標減少偏差。.

Scene 18 (12m 33s)

[Audio] 異常行為的歷史觀點 瞭解異常行為的歷史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今對心理疾病的觀點。從古代到現代,人們對於異常行為的解釋和處理方式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。.

Scene 19 (12m 52s)

[Audio] 惡魔學、神與魔法 宗教的影響 異常行為的解釋 在古代,人們相信異常行為是由惡魔附身造成的。這種觀點將疾病、精神障礙和怪異行為歸因於超自然力量的影響。 惡魔附身在宗教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因為它被視為罪惡、邪惡或神靈懲罰的表現。 驅魔是主要治療方法,透過儀式、祈禱、咒語和魔法來驅逐附身的惡魔。這些儀式通常涉及製造噪音、燃燒香料以及使用令人作嘔的混合物。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惡魔種類和附身方式。根據個體的症狀,人們認為是不同的靈魂影響了他們。.

Scene 20 (13m 39s)

[Audio] 西方醫學之父---------希波克拉底(Hippocrates)(466-377B.C) 希波克拉底 早期醫學概念 四體液說 希波克拉底是一位著名的古希臘醫生,被譽為西方醫學之父。他強調醫學應基於理性觀察和邏輯推理,而非迷信和宗教。 希波克拉底認為疾病有自然原因,並嘗試用科學方法來診斷和治療疾病。他將疾病分類為躁症、憂鬱症和腎炎,並建立了許多醫學理論和實踐,為後世的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。 希波克拉底提出四體液說,認為人體由四種體液構成,分別是血液、粘液、黃膽汁和黑膽汁。他認為疾病是由四種體液失衡引起的,并试图通过调理四种体液来治疗疾病。.

Scene 21 (14m 32s)

[Audio] 早期哲學性認知概念 心理現象 柏拉圖認為心理現象是由整個器官的反應產生的。他還强调了個人差異和社會文化對心理的影響,這為後來的文化差異心理學研究奠定了基礎。 醫療照護 柏拉圖也提到了醫療照護的重要性,認為有必要關注那些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人,這為後來的精神醫療發展提供了思考方向。.

Scene 22 (15m 7s)

[Audio] 早期哲學性認知概念 1. 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)(384-322 B C ) 被認為是西方哲學之父,他的著作涵蓋了邏輯、物理學、生物學、倫理學和政治學等領域。 2. 意識的持久描述 亞里斯多德對意識的持久描述,為後來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。 3. 指示「思考」可以消除痛苦,獲得快樂 他認為通過理性思考可以引導行為,達到快樂的狀態,也為後來的行為主義提供了啟發。 4. 心靈與身體的關係 亞里斯多德認為心靈與身體是緊密相連的,並非相互獨立的。.

Scene 23 (15m 55s)

[Audio] 後來的希臘和羅馬思想 古埃及人 古埃及人發展了廣泛的治療措施,包括藥物療法、手術和心理療法。他們相信疾病是由超自然力量引起的,並使用魔法、宗教儀式和祈禱來治療疾病。 古希臘人 古希臘人提出了基於流動或原子的疾病理論。他們認為疾病是由身體中的體液失衡引起的,並使用飲食、運動和放血等療法來治療疾病。 蓋倫(130-200) 蓋倫是一位羅馬醫生,他對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有深入的研究。他提供了神經系統的解剖學描述,並認為精神疾病是由大腦的病變引起的。 古羅馬人 古羅馬人注重醫學的舒適度和實用性,他們發展了許多治療疾病的療法,例如温泉療法、按摩和藥草療法。他們也建立了醫院和公共衛生系統。.

Scene 24 (16m 47s)

[Audio] 中國精神障礙的早期觀點 最早的精神障礙焦點之一 中國最早對精神障礙的關注可以追溯到西元前 2674 年,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精神疾病的存在。 強調自然原因 中國古代醫學認為精神疾病有其自然原因,並非完全由神靈或鬼怪造成,這與西方早期觀點有所不同。 神農 神農被尊稱為中國的希波克拉底,他對草藥和醫學有深入研究,也留下了關於精神疾病的相關著作。 短暫的"黑暗時代" 公元200年末至900年,中國也經歷了短暫的"黑暗時代",在此期間,精神疾病被歸咎於超自然力量。.

Scene 25 (17m 36s)

[Audio] 中世紀對異常現象的看法 中東 中東地區以科學方法治療精神疾病,包括藥物和心理治療。 歐洲 歐洲則遭受超大規模混亂的困擾,治療方法包括驅魔和巫術。 宗教影響 當時人們害怕巫術,認為精神疾病是由惡魔或巫術引起的。.

Scene 26 (18m 5s)

[Audio] 採取人道主義方法 歐洲科學性質疑的復興 在16世紀的歐洲,出現了對科學和理性的重視,這也影響了人們對精神疾病的理解。人們開始質疑早期的迷信和超自然解釋,開始尋找更科學的解釋。 早期庇護所(aka 精神病院)的建立 隨著人們對精神疾病的理解逐漸改變,一些歐洲國家開始建立精神病院,以提供給精神病患一個安全和有結構的環境。 人道改革 18世紀後期,法國醫師菲利普·皮內爾(Philippe Pinel)和英國醫師威廉·塔克(William Tuke)倡導了人道主義的治療方法,他們呼籲以更溫和的方式對待精神病患。 19世紀關於精神障礙的原因和治療的觀點 19世紀,人們開始探索精神疾病的生物學基礎,但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理論,例如神經系統疾病、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。.

Scene 27 (19m 2s)

[Audio] 歐洲科學質疑的復興 文藝復興 人文主義運動 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強調理性、科學和人性的時代。它挑戰了中世紀對異常現象的迷信觀點,推動了對精神疾病的科學研究。 人文主義運動是文藝復興的一部分,它強調人性、個人成就和理性思維。這種運動強調精神健康和福祉,並鼓勵對心理學的研究。.

Scene 28 (19m 33s)

[Audio] 早期精神病院的設立 最初的設立 收容的場所 遍佈全球 治療方法 早期精神病院於16世紀開始出現,通常被稱為「瘋人院」。 這些機構的主要目的在於將「精神失常」者與社會隔離,並提供基本的照護。 這些精神病院在歐洲和美國各地迅速發展,代表了早期精神健康照護的典型模式。 當時的治療方法著重於恢復「身體和大腦的物理平衡」,包括藥物、放血和束縛等方法。.

Scene 29 (20m 13s)

[Audio] 人道改革 法國 英格蘭 法國醫生菲利普·皮內爾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,認為精神疾病是由於病人的心理失衡導致的,而不是惡魔附身或神經失常。他主張以人性化的方式對待病人,並將他們從束縛中解放出來。 英國貴格會成員威廉·圖克建立了約克療養院,為精神病患提供了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。他相信以仁慈和接納的態度對待病人,能夠促進他們的康復。.

Scene 30 (20m 49s)

[Audio] 人道改革 1. 美國南北內戰 2. 現代精神健康設施 美國內戰期間,現代第一個精神健康設施開張。這標誌著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開始提升,人們開始意識到需要為有精神疾病的人提供專門的醫療照護。 美國南北內戰(1861-1865)期間,士兵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。戰爭的創傷、戰鬥的恐懼和戰友的喪失,給士兵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負擔。 3. 德國 4. 貢獻 在普法戰爭(1870-1914)後,德國政府意識到心理健康對軍隊的重要性,並開始制定軍事精神醫學計劃。 這些計劃對異常心理學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為後來的精神健康照護發展奠定了基礎。.

Scene 31 (21m 43s)

[Audio] 19世紀關於精神障礙的原因和治療的觀點 精神科醫師 19世紀的精神科醫師開始在精神病院工作,他們試圖用科學的觀點來理解和治療精神疾病。 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成為了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收容場所,但也常受到批評,因為當時的治療方式可能非常嚴苛。 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被認為是當時社會中許多人遇到的精神疾病,被認為是過度勞累和精神壓力造成的。.

Scene 32 (22m 16s)

[Audio] 20 世紀初心理健康態度的改變 克利福德·比爾斯 克利福德·比爾斯是一位作家,他將自己的精神崩潰經驗寫成自傳《A Mind That Found Itself》。這本書揭露了精神病院的黑暗面,並呼籲對精神病患進行人道對待。 人道改革 比爾斯的作品引發了人們對精神醫療的關注,開始了人道改革運動。當時,精神病院普遍使用精神緊身衣,這是一種不人道的治療方法。這些改革努力最終導致了精神病院的現代化,以及對精神病患的更人道和有效的治療。 對心理健康的重新思考 20 世紀初,人們開始對心理健康有更深入的了解。人們逐漸認識到,精神疾病並非由邪惡力量或個人缺陷引起,而是可以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和治療。.

Scene 33 (23m 9s)

[Audio] 20世紀的精神病院護理 早期狀況 《蛇穴》 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 希爾伯頓法案 在20世紀初期,大多數精神病院的條件十分不人道,且缺乏有效治療手段。 美國於1946年成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(NIMH),致力於研究、培訓和促進精神健康照護。 1946年,希爾伯頓法案通過,為精神健康研究提供資金,並促進精神病院的改革。 1946年,瑪莉·珍妮·沃德出版了半自傳小說《蛇穴》,揭露了精神病院的惡劣環境,引發了社會對精神健康照護的關注。.

Scene 34 (23m 54s)

[Audio] 去制度化運動 精神病院的關閉 社區住宅 社會支持 全球趨勢 許多精神病院在 20 世紀後期開始關閉,患者被轉移到社區住宅。 社區住宅被認為更人性化,患者可以融入社會,並獲得更好的照護。 患者在社區裡獲得更多社交機會,建立新的支持網絡,減少孤立感。 去制度化運動是全球性的,影響著亞洲、歐洲和美國等許多國家。.

Scene 35 (24m 31s)

[Audio] 當代對於異常行為觀點的出現 20 世紀後期,心理學家們開始整合不同的觀點來解釋異常行為。 這些觀點包括生物學、心理學和社會文化因素。 這些整合的觀點強調了生物、心理和社會因素在異常行為中的重要性。.

Scene 36 (24m 56s)

[Audio] 當代異常行為觀點的出現 生物學發現 精神障礙分類系統的發展 神經科學的進步讓我們更了解大腦結構和運作。我們現在知道某些神經傳遞物質和腦區與特定精神疾病有關,例如憂鬱症和精神分裂症。這種理解有助於發展藥物治療,例如抗抑鬱藥和抗精神病藥。 精神疾病的分類系統,如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(DSM),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。新的研究和臨床經驗導致新的疾病診斷和分類標準。這些系統有助於心理學家、精神科醫生和研究人員共同理解和溝通精神疾病。.

Scene 37 (25m 41s)

[Audio] 生物學發現 1. 身心疾病的生物學和解剖學因素 人們開始認識到,身體和解剖學因素可能導致精神疾病。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,標誌著人們開始以更科學的方式理解精神疾病。 2. 治療全身性麻痺 治療全身性麻痺(腦梅毒)的成功案例,讓人們看到為精神疾病找到有機基礎的希望。 3. 精神障礙是一種基於腦病理學的疾病 這個觀點認為精神疾病是腦部病變的結果,為精神疾病的研究和治療開闢了新方向。 4. 缺點:切除身體部位、腦白質切除手術 雖然生物學發現帶來希望,但當時也出現一些過於激進的治療方法,如切除身體部位或腦白質切除手術,這些做法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。.

Scene 38 (26m 40s)

[Audio] 精神障礙分類系統的發展 精神醫學綱要 精神障礙的分類 科技的影響 克雷佩林於 1883 年出版了《精神醫學綱要》,這本書被認為是 DSM 的先驅。他將精神疾病歸類為不同的疾病,而不是單一的疾病。 克雷佩林通過觀察和研究,識別了某些精神疾病的特定類型,例如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。他為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奠定了基礎。 隨著科技的發展,人們面臨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和問題,需要更完善的分類系統來理解和治療這些問題。.

Scene 39 (27m 26s)

[Audio] 心理因果觀的出現 爭議性話題 心理因果觀 催眠術 催眠術在19世紀初,被廣泛用於治療各種疾病,當時,人們相信催眠術能透過"動物磁力"來治癒病患。 催眠術的療效引發了激烈爭論,成為了當時醫學界最熱門的話題,一些科學家和醫生支持催眠術,而另一些則持懷疑態度。 催眠術的盛行,促使人們開始關注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,這為心理因果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。.

Scene 40 (28m 4s)

[Audio] 心理因果觀的出現 南希學派 夏科辯論 南希學派是19世紀後期在法國南希興起的一群醫生和心理學家,他們認為歇斯底里症和其他心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,而非生理因素。他們認為催眠可以有效治療歇斯底里症,因為催眠可以讓患者意識到潛意識中的衝突,並解決這些衝突。 夏科是法國神經科醫生,也是南希學派的批評者。他認為歇斯底里症是一種神經性疾病,而不是心理疾病。但是,夏科的學生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後來證明了夏科的錯誤,並將南希學派的理論發展成現代心理學的基礎。.

Scene 41 (28m 51s)

[Audio] 心理因果觀的出現 1. 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(1856-1939) 弗洛伊德是現代心理學的先驅,他認為心理因素是理解精神障礙的關鍵,並且應該擺脫對精神疾病的主觀性和目的性的刻板印象。他將心理因素作為精神疾病的中心問題,並提出了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。 2. 精神分析視角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精神障礙的根源在於潛意識的衝突,以及對壓抑情緒的處理方式。弗洛伊德主張通過自由聯想、夢境解析等方法探索潛意識,以解開心理疾病的謎團。 3. 潛意識動機 精神分析強調潛意識動機的力量,認為這些潛意識的驅動力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情緒,甚至導致心理疾病。弗洛伊德的研究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心理深處的大門,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行為的複雜性。 4. 解開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的思想為後來的精神病學家提供了新的視角,他們開始更深入地研究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,並發展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。.

Scene 42 (29m 56s)

[Audio] 實驗心理學研究進展 威廉·馮特(Wilhelm Wundt) 德國心理學家,於1879年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心理學實驗室,開啟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序幕。 J·麥基恩·卡特爾(J. McKeen Cattell) 美國心理學家,將馮特的實驗方法引入美國,並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了心理學實驗室。 萊特納·維特默(Lightner Witmer) 美國心理學家,於1896年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心理診所,專門為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提供心理治療。.

Scene 43 (30m 34s)

[Audio] 實驗心理學研究進展 行為觀點:學習在人類行為中的作用 經典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 經典條件反射是一種學習,其中個體將中性刺激與無條件刺激配對,導致中性刺激引發無條件行為。 操作性條件反射是一種學習,其中個體透過操作環境而學習特定行為,以獲得獎賞或避免懲罰。 行為觀點認為,人類行為是透過學習而形成的。學習是指個體透過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改變。 伊凡·巴甫洛夫 E L 桑代克 約翰·B·沃森 B F 斯金納.